攀登者是在保護人通過登山繩給予的保護下進行攀登的。登山繩的一端通過鐵鎖或直接與攀登者腰間的安全帶連接
,另一端穿過保護者身上與其腰間安全帶相連的鐵鎖和下降器
,中間則穿過一個或多個固定的安全支點上的鐵鎖
。保護者在攀登者上升時不斷給繩(或收繩),在攀登者失手時
,拉緊繩索制止墜落
。發(fā)生突然墜落時,沖擊力是很大的
,直接手握繩索很難拉住
,沖擊力主要是通過繩索與鐵鎖及下降器的磨擦力而抵消的
。由于在保護支點上有很大的磨擦力,所以體重較輕的人是可以保護體重較重的人的
。保護的形式一般按保護支點的相對位置分為以下兩種:
上方保護:
保護支點在攀登者上方的保護形式
。在攀登者上升過程中,保護人不斷收繩
,使攀登人胸前不留有余繩
,但也不要拉得過緊,以免影響攀登者行動
,這點在登大仰角時尤應(yīng)注意
。上方保護對攀登者沒有特殊要求,發(fā)生墜落時沖擊力較小
,較為安全
。進行下方保護時,使用的器材一般有安全帶
、鐵鎖和下降器
。保護人收繩時,應(yīng)注意隨時要有一支手握住下降器后面的繩索(或把下降器兩頭的繩索抓在一起)
,只抓住下降器前面的繩子是難于制止墜落的
。
下方保護:
保護支點位于攀登人下方的保護方式。沒有上方預(yù)設(shè)的保護點
,只是在攀登者上升過程中
,不斷把保護繩掛入途中安全支點上的鐵鎖中。這是優(yōu)質(zhì)攀登人為數(shù)不多的可行的保護方法
,實用性較大
,而且是國際比賽中規(guī)定的保護方法。但這種保護方法要求攀登者自己掛保護
,而且發(fā)生墜落時
,墜落距離大,沖擊力強
,因此一般由技術(shù)熟練者使用
。